photo/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提供,鄧婷文攝影


多年前歸返美濃,我哪知道會跟舜文結為好友,這麼與米莎重疊了生命出走與回歸的線條,並與卉君共同書寫,還因此受邀參與一客家沙龍,認識生了小孩卻仍創作不輟的郅忻。五位客家妹聚集在這裡,正好由家鄉長者秀梅老師領軍,拉出我們一連串關於出走與歸返的對話。
從未在一場座談裡遇見這麼多同頻卻異質的講者,相互拋接。溫軟的客語於我就像搖籃,聽秀梅說、聽米莎說、聽舜文說,她們嘴裡流暢的客語時時提醒著我所來處,聽著聽著就覺心安,即便身處台北市咖啡館,由公家單位召集的正式集會,我還是因客語與客家文化的存在而感受到:我是被支持的、我很安全、我在傳承的序列中、我因我所屬的身分血緣以及自身的努力而感到驕傲。
如果不是因為我是客家人,除大學同學卉君,我或許不會認識這群人。或因這群人的存在而感受到生命的深刻。
會談中有一刻,我感到極其溫暖,不因環境條件而生,而是某種共屬的高度認同,我拋一個靈光,妳丟一個經驗,不停談論著「家」、「歸屬」,各種辛苦與重生,說著說著,原本流離失所的異鄉遊子都有依歸了,無形的力量,在心底蕩漾。
曾流離失所的孩子、想回也回不去的家、銷聲匿跡的古老風俗、滄海桑田的原鄉……都在你們的口語、的思考之中,活靈活現起來。
而我何其有幸,剛好與你們各有連結。我們這一輩的顛沛流離,在於太過自主與自由,使得相聚不易。要公家單位舉辦一個客家沙龍活動,才能重現從前老家門口老人家群聚的熱鬧氣氛(想起過去傍晚時間一到,一個個老阿桑就會自動現身來找阿嬤)。而我的歸屬即是:在舜文難得回美濃時,騎半小時機車去笠山腳下(她家)串門;或跟米莎一起登山,在崇山峻嶺間談論著客家談論創作與音樂;或跟卉君妳來我往地共創書寫,聊著我的美濃她的埔里;或看著線上新認識的郅忻,明白即使未曾回鄉也能在小說或散文中不停追溯與探究原鄉。
管她寫作、繪畫或歌唱呢,這當下,我們就是時代下掙扎著求生存與不放棄探問生命所來處的客家妹。而有秀梅與永豐作陪,自年輕時就看著他們如何出走與歸返,為清楚的價值奮鬥,開展出迥異的客家文化思考脈絡。而今你們稱我們為「中生代」(老天我們已遠離新生代了嗎!),告訴我們:「這是你們的時代。」我明白你們不會即刻退居幕後,仍想扯著你們的衣角,說,我會繼續長大,再讓我靠一下,再讓我追隨一下下。
想想我的歸屬就是這些,驀地感到心安。在舜文家桌上扒飯亂聊,跟莎莎爬山跳石頭,跟卉君共同書寫,或歡喜認識一位女作家不停寫著客家與移民的故事。然後有一天,換我轉身告訴誰,客家是什麼?女性是誰?為什麼要創作?如何建立歸屬?
謝謝客委會和文訊雜誌社幕後的所有工作人員,「參詳」客家沙龍系列活動是一個大型計劃,我們不過是眾多講座中的其中一個,點選粉專可見更多主題,不只有實錄回放,聽說後續將會有文字彙整與集結成書的可能,我又驚嘆於這綿長深刻的整理功夫。
謝謝不放棄歸返的所有人,才見共生的搖籃,放在心底,繼續慵懶與歌唱。

[出走與歸返]
➤回看當日直播:https://reurl.cc/1ZqAV9
(內容以客語為主)
---
[更多]
👀訂閱「參詳」YouTube頻道,觀看沙龍直播​
✨鎖定「參詳」官方網站,瞭解更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