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後沒多久,某次在7-11遇到附近小學校長,

我一見校長:「新年快樂!」

校長一見我,立馬說:「欸,崇鳳,我《同行》看完了!」

他笑得開心,像跟朋友獻寶,又像在報告什麼,

我瞬間傻眼,一是年後巧遇,二是從他口吻中感受到,

對新書很有共鳴。

 

他還抱著店到店的包裹,我們站在7/11櫃台前,

校長說他想買書送給全校,我以為他在開玩笑,

「全校學生嗎?」我倒抽一口氣,《同行》適合小學生讀?

「是全校老師,裡面的心理轉折他們才會懂。」校長說。

 

離開7-11後,我很吃驚,更多是感動。

 

校長問我直接跟作者買書好還是去書店買好?

以為校長是探問作者書是否有折扣,

想不到校長在思考:

要怎麼買書,才對作者是最有利的管道。

「感覺博客來對作者(和出版社)很剝削。」校長來訊。

問過出版社,編輯告訴我,

博客來一次買多也可以衝即時榜啊……

 

無論是哪一種的購書管道,

總覺得,不出於對自身最有利的方式去選擇,

而是認真為彼此的需求設想,

那感覺真的好好!

 

所以我跟校長說,書到了以後,我可以到校一本一本簽書喔~

校長說,那乾脆來辦場教師簽書會好了!

於是有了一場校園老師的分享會。

 

那日在校長室,聽校長回饋讀書心得,

他說得很中肯也很精準,莫名心裡頭溼溼熱熱的。

是呀,《同行》是一本不好定義的書,

是小說,卻沒有出生入死高潮迭起的情節;

是散文,讀起來卻根本不像散文;

但他讀來會盪入心弦、細細回味,

像身歷其境,能在一樣的日出日落間看到不一樣的山景,

彷彿就跟著書中人物一起同行一樣。

也許更像心靈系列的叢書,一邊讀一邊能思考許多事。

他認為比起以往的個人作品,《同行》的文學層次又更藝術性了。

 

我一邊聽,一邊覺得何其有幸,

能遇見願意反饋的讀者。

除了讀到他需要的,還能給作者本人沒看見的。

這是寫作存在的意義,文本因此有了生命。

 

對作者來說,能遇見支持的讀者,面對面交流,

真是生活裡最幸福的滋養。

 

謝謝。

我被這本書的讀者滋養,但盼這本書能潤澤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