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這竟成為同一件事。

關於健行(身體鍛鍊)、覺察(心智成長)、以及書寫(創作行動)

那日我和家族排列師兼榮格分析師sawa並肩走下捷運站去搭車,與她多年相熟讓我有安全感,進站前我將放在心中醞釀許久的推薦邀請說出口,像說「等一下我們去吃飯吧!」那樣日常,sawa即刻激動起來,說那她要寫點什麼……她絕對相挺的那種勢在必行,讓我一時間有點接應不上現實,卻暖暖在心頭,特別她便是那位引動我探索夢境的媒人時。直到各自下了不同站,我獨自一人走出車站,還一愣一愣的。

又來了。命運,又默默安排了什麼。

去年旭立基金會榮格心理學專訓課程教室中,在呂旭亞老師上完她最後一堂課,我坐在椅子上,告訴自己再不行動就沒機會了。如果真的想,無論老師答應與否,現在不動身我就會後悔──鼓足勇氣起身,走到旭亞老師面前:「老師好,明年初我有本新書即將出版,請問妳會願意看一看書稿,考慮推薦嗎?」

一部文學作品卻找呂旭亞(sawa)推薦?這大概是我會緊張的原因。

是呀,這是非心理學類專書,但怎麼說呢?《同行》雖以戶外文化(長距離步道健行)為背景,故事的重點卻是關係經營與個人成長,看似是走一段旅程去探索自然,其實是探索自己,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遊走,所以寫夢、寫歌、寫無形的訊息。這種種少不了榮格心理學帶給我的啟發,若能邀請到她們推薦,我會像小女孩有心愛的老師/母親/朋友站台那樣開心。

旭亞老師笑咪咪地說好呀!

回到座位上時,因為我對自己履約並行動了,感覺輕飄飄的。


為什麼,談長距離步道健行的文學作品,要請心理學專業的人來推薦呢?

因為《同行》是從心裡開出來的花朵。

需要10年,才將多年前走過的一條長路想明白。明白這幾多年自己的各種變化,積累了足夠的成熟度,才把直白的紀實散文轉為小說去盛裝。

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有一段旅程,它明明結束了,早就結束很久,生命也繼續進行與完成其他不少行程了,但那段旅程還在心底,沒有消失。很偶爾時,會想起會惦念,然後又放下。但它不會消失。


那段阿帕拉契旅程之於我,就是這個狀態。

所以找榮格心理學專業人士來推薦,對我來說很重要。為作品錨定區域範圍,即使甚少有文學或旅行書籍作這樣安排,但戶外場域的書寫,若能結合生態心理的觀察實踐,用故事的筆調呈現,是我的企盼。

《同 行》這樣誕生。

如果讀一本書,能隨旅途進展感受到荒蕪許久的心靈被一點一點澆灌。這過程像不像為心靈種花,那是什麼感覺?

也因此邀請多年來致力於推動「生態心理學」和「綠色照護」的陳俊霖醫師,他雖在亞東醫院精神科任職,卻有很多斜槓。包含連幾年我會特意北上參與的研討會「當蓋亞(自然母親)遇上賽琪(人類心靈)」,陳醫師是重要的幕後推手。為此我深感敬佩,常想著,如果有更多醫界人員能有與自然深刻連結的經驗,世界一定會很不一樣。

只因山徑上的我,長時間下來能明顯發現自己與同行者的變化,人與大自然互動間產生鮮明的發酵,那種感覺難言,因不停進出於山野自然和小鎮文明間切換,久而久之,便在這往復穿梭中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如果不趕進度、沒有明顯的業績(路程)壓力,其實是很新穎、很享受。

因此,一定要邀熱愛植物的盛璘的啊!黃盛璘老師是在台灣推廣園藝治療多年,近年開始擴大範圍為林園療癒(森林+園藝=林園),大概同緣於對大自然真心的喜愛,我們心照不宣地彼此欣賞^^。總覺得,喜歡緩慢感受大自然力量的人愈多,萬物才愈不孤單呀!萬物不孤單,我們就能好好相愛:)

這是《同行》邀請這些跨足自然兼身心治療領域相關的老師朋友推薦的原因,而我深自感謝這些跨域連結,唯此,自然領域才能開展更細緻而多元的風景,用貼近靈魂的腳步去靠近自然,而不只是想著要完成什麼而奮力前行。

謝謝各位老師們的推薦。滿足我的盼望,我深切的期待。

 


#這些人對我來說就是這麼重要

#同行

#推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