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女性野營


她將對她們的觀察分析寫得精闢入裡,某些連帶引導員自身都說不出口的邏輯和意會,她將之結構出來並介紹給大家。

謝謝遇安。

崇鳳

======================================

從《山女》、《溪女》、《女性野營》談野外經驗裡的女性能量運作

文:李遇安

    在潘蜜拉.克里柏《內在女性覺醒》這本書中提到,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女性能量和男性能量。若這兩種能量以陰影的形式來運作,就會造成自身或關係裡的混亂或創傷。反之,當這兩種能量能以健康的形式運作時,我們就能透過女性能量以溫柔療癒自己,而男性能量則可以幫助我們勇敢地捍衛自己,於是我們就能與內在的智慧連結,成為平衡且完整的人。

    若要簡單辨識這兩種能量的話,健康形式的運作,在「女性能量」方面的展現有:關注整體性、向內觀察、身體的、合一、直覺的、流動的、感性、安全穩定、即興、彈性、情感導向……;而在「男性能量」的展現則包括:關注個體性、向外追求、腦袋的、獨立、邏輯的、專注的、理性、勇敢冒險、規則、界線、目標導向……。若是以陰影形式運作,「女性能量」會表現:自我否定、界線不清、過度付出、操縱索取……;「男性能量」則會展現出鬥爭衝突、暴力攻擊、專制霸道、無情冷漠……。有個蠻貼切的比喻是,男性能量像是裝水的瓶子;而女性能量則像瓶子裡的水。

    筆者大約在2007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在學習到女性、男性能量運作的概念,以能量視角再去回顧自己的登山經驗。在接觸《山女》之前,所參與的登山活動,帶領者皆以男性為主體,因此,登山過程中,會看見有更多的心力投注於規則、效率、目標……等方面,這是以男性能量為主的展現與運作,但卻會比較缺少和情感以及自身連結上的關注。

    2022、2023年有機會參與《山女》,是成員全為女性的登山團體,引導員會帶領成員用7天的時間往返南湖大山(一般登山隊的安排大約是4天3夜) *。我在其中看到以女性能量為主導的登山模式,有別於目前大眾熟悉的登山團體運作,《山女》不以登頂為山行的目標,而是將更多的心力關注於每一位成員的自身狀態,關注當下的情緒感受、身體需求、與自然環境的連結交流……等等。

    可能同樣的行動展現,但在行為以「男性能量」或「女性能量」為主導時,是可以區分能量運作上的差異的。舉例來說,同樣是協助其他成員分擔背包重量,在以「男性能量」為主導時,通常可能是成員走到真的很累很喘、體力快透支時,才由其他的成員幫忙揹負,重點會放在讓團隊能於規劃的時間進度內平安抵達預定地點。

    而在2023年的《山女》,因為成員裡有一些夥伴沒有登過高山的經驗,雖然行前訓練中有負重縱走過,但或許對於本身的負重能力也不太有其他可循依據。於是當我們從公車站走了一段上坡的產業道路抵達登山口時,嚮導請所有成員將大背包卸下,回到自身去感覺自己與背包重量的關係,然後決定是否將一些物品拿出來,讓背包裡的重量減到身體可以在舒適情況下去做到的耐重。而其他負重能力可以的成員,也需要去感覺自己可以多承載多少重量,以及背包可容納的空間,去選擇想協助幫忙揹的物件。集中放置卸下物品的地布,還被取了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做「魔法地毯」,因為被放在上面的東西最後會很神奇地通通消失不見(被其他人分擔揹負)。

    這便是以「女性能量」為主導的展現方式,關注的重點主要在於成員去感受自身的身體與情緒。當然,在整個協助揹負的行動中,「男性能量」也同樣是有在運作的,衡量自身能力做出選擇,表達可以與限制(也就是「界線」的部分),就屬於男性能量的展現。

    筆者在旗美地區也參與了一些以「女性能量」為主導的野外活動,像是美濃黃蝶祭2020年的《溪女》工作坊、2022年的《柔韌有餘-陰性力量工作坊》;也分別在旗美社大開設的《女性野營》課程中,擔任2023年的小幫手與2024年的助教。

    黃蝶祭的兩場工作坊裡,引導員以全然順流即興的方式帶領學員。學員們一起共煮共食;下雨了,有人在雨中跳舞、有人唱歌、有人或擊打或吹奏樂器;在溪裡,有人用身體去感受水的流動,有人靜靜坐在岸邊享受,有人躺在大石頭上曬太陽……。我們沒有需要產出或完成什麼,就是做當下自己最想做、最想享受的事。有時候會在早晨分享夢境與夢帶來的提醒、啟發;有時候是分享各自的兒時照片,說說自己的故事或是心裡的情緒、感受;有時候,就是躺下來互相幫彼此的身體按摩……。跳脫了傳統工作坊會有的課程內容或時間表,這些充滿彈性的即興、直覺流動、情感、情緒展現,都看到當女性能量在主導運作時,人與人之間能有更多的情感連結,也會有更多的創造發生。

    而《女性野營》在戶外的時間更多,會有男性能量引領的技術性技能,像是搭設帳篷或天幕;鋸木頭、收集材火;搭設石灶生火煮食……。然而,引導員在第一堂線上課時,就特別向學員強調:「我們不是野外求生課!我們不是野外求生課!我們不是野外求生課!所以如果妳想要的是這個,這堂課將會無法符合妳的需求~ (兩周內是可以退選課程的~~)」生火煮飯不是必要的選項(除非學員有想學習或練習),學員們可以自行準備瓦斯爐來煮食,讓準備餐食可不用太過勞累。生火,是為了晚上圍圓說話時有個溫暖的火光,也是小助手的私心,想要煮個團體大鍋湯,大家可以一起在夜裡喝碗暖暖的湯…(結果一不小心變成煮了三輪還煮不完的石頭湯…笑~)。這豐盛的發生,就像是女性友人在日常相聚會創造的那些,只是場景搬到了野外。說話談心、創作分享,或舞蹈、或寫詩、或歌唱、或繪畫……這些是屬於女性能量的即興與創造、感性與連結。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面對不同的人事物,也會使用不同比例的女性或男性能量去因應,或是調整主導能量的排序。如果能帶著覺知去學習與練習,就能慢慢找到適合自己順暢運用的比例,也能擁有隨情境因應調整的彈性。

    以筆者為例,本人是屬於比較腦袋型的人,在面對日常事務或工作時,女性與男性能量的比例在30%:70%時是能量運用最順暢的狀態。但如果是處在即興創作的時候,例如畫畫、跳舞、歌唱…,女性與男性能量比例就會被調整到大約60%:40%,這是筆者直覺能夠最流動的能量組合。

    而之所以會特別在文章中提到以「女性能量」來主導的野外活動,主要是想分享、擴散「從能量來思考」的觀點,提供在傳統「男性能量」為主導的模式之外,還有其他可能選項的思考。

    當一群女子走著緩慢的步伐,用七天的時間往返南湖大山時,可以不要再被用疑惑的眼神或語氣問說:「妳們怎麼走這麼慢?(潛台詞可能是:怎麼那麼廢的行程?)」,不用再理所當然被覺得七天就是要走到哪裡哪裡……(OS:我們真的沒有要挑戰南湖群峰加中央尖山啦~~)。而是這個社會能夠理解、接納多元的登山或野外模式及需求。可以有帶著冒險之心喜歡快速登頂的人;也可以有想要享受連結、去感受自身與自然,而慢慢走著山徑的人。可以有野外求生的冒險挑戰;也可以有只是在大自然裡的悠閒漫遊。我們能擁有多樣的野外活動模式選擇,可以去陪伴人連結不同的能量,去讓兩種能量的美好質地得以平衡、得以並存。獨立自主而不失溫柔同理;設定清楚的界線,同時能保持善意的流動……。當「男性能量」成為現今主導世界運轉的主流,讓世界得以有秩序、得以快速發展時,我們也別忘了那最初溫柔的來源--「女性能量」,讓世界能以充滿愛的眼光凝視自己與凝視他人,與自己好好同在,也與他人好好連結。


*備註:根據國家公園步道分級制度,步道依其難度共劃分為0~6級(由易至難)。南湖大山屬於第4級:「步道位處偏遠山區,路徑尚稱清晰但部分地形較崎嶇、氣候變化大而有潛在風險,一般行程約3至5天或約3天以內。」

此文刊載於no.129旗美社區大學校刊


2024女性野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