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受邀作山屋建案的審核委員,拿著一疊厚厚的建案規畫書我有些怔忡,山屋設計圖我看不懂,但作為一個看著嘉明湖山區發展二十年的使用者,若林務局願意廣納意見,那麼長期關注高山環境承載與管理的我,似乎沒有理由不出席。

若不是政府單位願彎腰聆聽,不只邀請建商,還有管理單位(米亞桑)、天池山莊承包商、生態顧問(野聲)、處室全體承辦人員、以及更多使用者來到現場討論,一個會議不會開這麼久。一個山屋擴建的案子,林管處一定知道怎麼做最快最方便,可是他們不這麼做,出席前我詢問承辦專員:「這個會議會開多久?」不管問幾次,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答覆。

實際出席以後,我才知道,會議時間真的沒有人知道,因為眾委員的發言權皆被尊重,林管處做法是請每個人一一發表,並且不曾打斷過。這使我對政府單位另眼相看。於是會議從早上十點開到了下午三點半,我看著時間位移憂慮南返的轉車時間,終於不得不提早離席,離開前不無難為,因為其他委員們正為了嘉明湖山屋生態廁所的建置與公共空間的開放性管理,討論得沸沸湯湯。不知道會議到底幾點結束的,我離開時已經開了五小時,休息時間是下午1點半留20分鐘吃便當(有夠認真)。
二十年來,忘了到過嘉明湖的次數,只記得向陽山屋從一個破舊的鐵皮工寮,到莫名消失不見,到變成美輪美奐「哇喔」的木造大山屋──那是間每個登山者經過,都會忍不住想停下來的向陽山屋。只記得嘉明湖山屋從最早的避難小屋,裡面只有左邊簡單小通鋪與右邊簡陋的炊事空間,到現在加蓋再加蓋還有戶外長廊以及後方的木造平台,並設有常駐管理員維護兼推廣山林教育……嘉明湖山區的硬體建設,我好像看著它從一個髒兮兮的小丫頭,出落成一個成熟標誌的大姑娘。
但無論增建多少,仍然供不應求。並且不好維護。

我曾私心希望它不要再擴建,這樣就好這樣就好。然而閱讀報告書與參與會議的討論中慢慢明白,只要有人願意去改善去整理,台灣高山真的有這個條件與本事,使更多民眾想一親芳澤。向陽山屋與嘉明湖山屋,可能在戶外登山狂潮之下,成為眾所矚目的觀光消費景點、或是台灣山林教育的搖籃?方向掌握在大家的手裡。所以怎能只是維持現狀呢?不要害怕開拓與創建,只要有用心的政府單位和管理單位,更多登山者/使用者願意貢獻自身意見,會有更多人因此被滋養與受惠。

這是登山以來第一次走進相關政府單位,沒想過只是廣納意見就要一整天!開車送我至火車站的大哥說,處室算是首次嘗試邀請這麼多委員這樣開會,開這麼久真是辛苦我們了。我才想著,是你們辛苦吧……眾委員有不同的需求與接送要配合……直到上了火車,我仍在想會議室中大家仍為山屋規劃協商努力著,想像幾年後我回到向陽山屋,汙水處理與排放會改善嗎?廚房與自炊空間夠用嗎?嘉明湖生態廁所可能不放垃圾桶嗎?住宿者與過路客的使用空間如何區隔?到底要供應多少室內拖鞋?會出現乾燥室與診療室嗎?至少我感受到了,幕後工作人員的用心。若上游認真努力過,下游的消費者/使用者我們也要懂得去珍惜與自省啊。

抵達這個高山湖泊是許多人的夢想,但上山不是消費者至上,請理解山屋的存在不是商業服務單位,而是一個同時存有救難基地與教育意義的避風港,這個"家"需要共同維護。為了整建,上游不知開了多少次會議,建商一改再改,經費一修再修,我見證了。但使用者如我們還只是抱怨抽不到山屋、水不夠用、床位不足、太吵太髒或太冷,還忘了收拾垃圾,就是下游的問題了。

謹以此短文,謝謝台東林務局管理處所有工作人員的煞費苦心、 米亞桑戶外中心的長期經營、建商(三能建築師事務所)的配合、以及所有關注山屋發展與山岳環境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