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拿起麥克風,說你想說的真心話

[前言]
隱約知道這篇文章也許會有許多人讀,但不知道會引發不同立場的人論戰。
這似乎是台灣人的宿命。
而我仍會說我想說的,如果因為這樣被討厭,那麼我接受。
因為我不想討厭自己,我想愛一個真實的世界。

二十出頭的年紀,台灣電視新聞叫人心煩意亂而不想搭理,我政治冷感,不明白人民有什麼能力可以改變社會,文青如我就是看書寫字搞社團。我很努力,因為我喜歡的文學意味著「很難生存的未來」,但我一天到晚都在寫東西,所以得想方設法為自己找出路。
那時我寫的東西沒有人要,不參加文學獎的話,要怎麼讓自己持續書寫?我想不到其它讓金錢挹注使作品存活的方式,就寫創作計畫申請補助,因為,如果要投入大量時間去做,有補助能讓人鬆一口氣。
國家文藝基金會對文學創作的補助方法很單純,就是個人提出生活費用的預算,這讓你可以不用另外工作,專心書寫,好好在電腦前為一部作品慢慢爬格子(其實也夠痛苦了)。這類型的補助計畫對創作者來說就像天堂,但也得補助計畫通過才有這樣”放心去做”的待遇。
忘了前前後後共花了多少年,才第一次申請上國藝會創作補助計畫,卻記得我一共申請了六次才上。六次!其中第五次被刷下來時,我抱著男友崩潰哭了(一定是自己很爛)。不知哪來的韌性,我還是沒有放棄,不管補助案是否通過,我就是繼續寫。那麼在那些年,我怎麼養自己呢?
打工呀~
去菜舖子包菜、去農場做加工與包裝、接在地雜誌跑採訪,維持著每個月一至兩萬元的收入,雖然物質條件不充裕,我卻從未覺得生活有所匱乏。
初出茅廬的作品慢慢修改臻於成熟,那改了一百遍的試寫稿,在第六次申請國藝會補助,收到獲選通知的mail時,我盯著電腦螢幕,覺得世界有些失真。
一切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我得到國藝會補助了。在已被擊倒數次,幾乎熟悉了所有被擊倒再重新爬起來的每個細節和程序後,我獲選了。
於是,在果力出版社的促成下,2016年《我願成為山的侍者》一書上市。無人知曉一本書作者背後的辛酸血淚,多數未成名的書籍,其實很少有人會過問該作品是如何寫出來的。但我們終究會為完成一個作品而開心而滿足。那時我是那麼渴望見到有更多關於山的書問世,多想讓大家多知道一點台灣山林帶給我的感動與成長。生命能藉由文字形塑畫面,帶領讀者去到他不能去的地方,不是很美嗎?
我知道經營文學不是頭路,我知道要縮衣節食很辛苦,這是我的選擇,吃少一點,我對得起自己,精神可以獲得平靜,以此相互平衡,我很甘願。
而我敬佩那些不靠補助就能寫作的創作者,我不知道他們怎麼辦到的,但是我需要。特別在數位世代的洶湧浪潮下,出版是一日不如一日,一個作者要靠寫書謀生,除非成為暢銷作家,否則根本不可能!而我不會因為寫書無法謀生就不寫,我很感謝國家文藝基金會長期提供補助平台餵養諸多提案的創作者,不只是文學,還有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一個國家物質無虞的生活是基礎,引人入勝的卻是「人文」,我們對於房價地價米價有概念,但也許並不知道養一個作者、做一齣戲、拍一部電影到底要多少錢?一位獨立音樂人告訴我:「崇鳳,沒有人知道每次錄一張專輯就是一百萬,有時我也會想為這個而揹債,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沒有文化部相關的補助,我不知道台灣還能持續生產多少文學讀本、獨立音樂、小劇場或紀錄片?這座島嶼極富辨識度與活力正是因為「多元」,而若只剩下擁有主流市場買單才能存活下來的書籍/電影/音樂/戲劇,那會是什麼樣的台灣啊……
你說,你多久會買一本書?多久買一張專輯?多久購票看一齣戲?可能很久。
好吧,那你多久看一場電影?聽一場演唱會?可能一兩個月一次,那算多的。
可是你知道嗎?寫一本書、出一張專輯可能都要一到兩年。做一齣戲、拍一部電影隨隨便便就超過一兩年,你會問,哇,那這些人都靠什麼吃飯啊?這些人的爸媽,怎麼都不會要求他們轉行啊?(會啊~)
所以,要申請補助,很正常啊。因為理想不易有飯吃,有補助讓我們放心實踐。這是在上位者的鼓勵、在下位者的努力,一起營造更蓬勃多元的台灣文化,「補助」令形形色色的理想起飛,多麼合理、多麼可愛、多麼棒啊!
如果不是立委陳玉珍無意識丟出”要飯”的概念引發文化界撻伐,我不會回頭細思自己如何成為寫作者的歷程。
除非我能靠寫作維生,否則我會繼續為自己爭取補助。在申請六次才上的經驗過後,而今我會告訴想寫作的人們說,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對生命對世界的盼望。我能承擔我提案補助計畫被一再刷掉的失落、我能一寫再寫直到通過直到出版,因為我們會死,但文字不會死、音樂不會死、電影不會死,它們會留在圖書館、spotify和youtube裡,持續活著、持續影響,成為文化,成為島嶼人文素養的基底。
我們一天不看書不會死、一禮拜不聽歌不會死、一個月不追劇也不會死,但這樣下去,我們的靈魂會死。在民主國家的教育背景下,文化大革命該是遙遠到不再需要想起的歷史,但為什麼,我會想起文革呢?
曾經我以為我只要寫我的文學就好,默默承認這只是一種懶惰。現實生活什麼都跟政治相關,你能不能繼續寫、想做什麼的教育、能看什麼樣的節目、參加什麼品質的慶典,都與人民選擇的在上位者息息相關。儘管民間的活力不減,但如果官方不支持,長期做起來還真XX的艱辛。
曾經我看台灣電視新聞看到心煩(現在也是),現在卻覺得台灣和我好像──時刻都在憂患意識中掙扎與成長,想著要怎麼樣守護自己所愛所擁戴的價值,生存再受到威脅都願意去重整去開拓。
我們要爭取什麼樣的補助在自己身上?
我們要爭取什麼樣的立法院給自己的國家呢?
這篇文章寫給關心台灣的每個人,我們無法控制地震和颱風,但我們有權參與政治,只因政治無時不刻影響著文化、影響著民生,影響著你我日常所見所聽的每個街景每個節目每一首歌每一句發言直到每一個字。
想起那個問題:「你們的立法院為啥老是在吵架啊?」
二十年前,我在中國一趟北京往哈爾濱長途火車的硬臥,對面的老叔問了我這麼一句話,我印象深刻,因為那時我回答不出來──一則年輕,二則我疏離於政治。
這十多年,我卻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會吵,因為我們有要爭取的東西;我們會對立,因為台灣允許發出不同的聲音,擁有站在對立面的權利與果敢。
全國罷免連署,出於一樣的動力。
我不特別熱衷政治,但是我在乎。南都會高雄曾罷免過市長韓國瑜,而今,這罷免立委的思考與選擇擴及到全國。如果你曾和我一樣對政治失望/冷漠,如果你認為個人的存在無法改變社會,我想說請不要失望、請不要冷漠,因為這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命運。如同當年我對自己失望透頂仍一再去要、去請補助那樣嘗試。我們的社會,會因這樣不屈不撓的"要"而產生變化,人民的集體意識將形塑國家的命運。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一份子。
我喜歡台灣,因憂患意識從未消失而令我倍加珍惜自由寫作的每一刻,我感謝國家有補助案鼓勵我安在。
我會持續爭取補助,並因自己是鐵錚錚生存下來的文化人,而感榮耀非凡。
這鬧哄哄卻從不放棄民主的島嶼,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