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帳篷裡,最常聽的一首歌
已經成為習慣,久了,幾乎像是一種儀式似地。
每天紮營後,先生會用手機播歌,經常能聽到的其中一首歌,是滅火器樂團的〈海島冒險王〉。
2024年6月27日,台灣登山家張元植於法國南針峰北壁墜崖辭世,之後,我便常聽這首歌。這是2019年元植與果果(呂忠翰)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時,滅火器主唱楊大正獲邀譜寫的應援曲。而我未料想到,在元植離開後,有這首歌陪著我們走過華盛頓州的太平洋屋脊步道,會這麼適切、這麼溫暖。
「我來自一座海上的島嶼
島上住著我勇敢的母親
壯闊的海洋和山林
是他們給了我勇氣……」
似乎能從這反覆行走、反覆紮營的健行日常中,咀嚼冒險的意義。死亡和失去帶來的除了傷心,更多是清醒。活著的人,要如何持續更新並實踐戶外探索精神?從登山、攀岩、溯溪、健行、到徒步旅行,其實皆蘊含一樣的想望:開創自由靈魂的步伐。
經常是,一邊煮晚餐、又或整理裝備時聽著歌,在遙遠美國西北部的森林中,緩緩安放諸多對生命的思考。
好奇怪,我們沒有因失去的疼痛就退怯或放棄前行,反而更警醒、更明確,元植的墜落對台灣岳界投下了震撼彈,擴散出去的煙塵比想像中更大,這位登山家生前除了攀登,同時努力不輟於教育分享和筆耕,使得不僅僅是戶外界,還有大批民眾為之振動。才發現元植成為一個代表,牽引出某種集體的失落,我不禁想著:我們集體,是投射了什麼樣的情感和認同在這位登山家身上呢?
之於夢想和探險,勇於想像;追尋獨立性的同時也重視社群感;常保善良、勤懇、謙虛;鼓勵人跨出舒適圈;重視安全與風險評估。這是我們集體的盼望。
這幾年,元植和其他攀登夥伴,以及其相關傳媒的努力,慢慢轉換了台灣社會看待山林的保守心態,曾幾何時,我們懂得了賦予戶外人士高度的尊重、肯定冒險教育的價值、並賦予孩子更多向外探索的勇氣和膽識?
否則,這幾年台灣戶外風氣不會大興。
走到了這麼遠,在美西華盛頓州的山裡,太平洋屋脊的步道中日復一日上上下下,細細反芻自己所屬的島嶼台灣,這幾年的變化。營地生活,把歌當藥一樣服用,我們有一系列的戶外組曲,常聽就能提振精神。
儘管這幾年,台灣社會前前後後失去了多少岳界菁英。那曾封閉保守而對山和海都戒慎恐懼的小島啊,冒險是啥小?!而今我們知道了。這幾年為鼓勵冒險和進取而闢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戶外文化風景,付出的代價一點沒少。而確實,確實有一股戶外探索的集體動能,這麼甦醒了。
十年前,我和先生曾至美東阿帕拉契小徑上健行兩個月,那時台灣走長距離步道的人少、資訊也不流通(尚無離線地圖);十年後,兩人再到美西太平洋屋脊步道健行,儘管是在美國,卻明顯知覺到台灣的戶外風氣,有多麼不可同日而語了。
比如說,在懷特隘口(White Pass)至斯諾夸爾米隘口(Snoqualmie Pass)間的林道上遇見步道天使(出自對長距離步道的支持而投身支應的當地居民,會不定期現身於步道口,無條件供應免費食物予往來健行者),他樂於與世界各地的徒步者交流。當我被這位步道天使問及:「台灣也有建構長距離步道的條件嗎?有沒有組織在努力串聯推動呢?」我訝異於他的提問,更高興自己可以微笑應答:「有的!我們還有分北中南路喔!」就像美東有阿帕拉契步道、美西有太平洋屋脊步道、中部尚有一條大陸分水嶺步道;台灣雖然很小,我們也有北部的「淡蘭山徑」、中部的「樟之細路」、南部還有從開台內海直通往玉山的「山海圳」,三條各具特色,正在努力推廣中喔!
十年前,我說不出這些東西,那時根本沒這些「名字」,現在我卻能為此感到光榮,在心底應聲:「有的!我們有!」非關自身,而是整個台灣步道文化的推動,讓我見證了集體的力量。在美國,長距離步道已行之有年而發展純熟,台灣尚在起步階段,但已擁有了基本條件,接下來,就是在推廣使用和維護整合間,繼續深造。
我們也變了。與他者交流時,我們能滿懷信心地介紹自己來自何方,若對方未能精確地掌握台灣的資訊,就耐心解釋和說明,直到他有概念。那是一種清明的自知,「我來自一個海上的島嶼……壯闊的海洋和山林……」當〈海島冒險王〉再次自手機播出,我能會心一笑。正因出國走一條長長的步道,漫長兩個月的旅程中,我們有充分的條件對照中西戶外文化的差異。
那天因步道天使提供的PIZZA太好吃了,我們賴在步道天使特區的時間很長,耽誤了行程,首次走到摸黑,抵達預定營地時,現場已沒位置再多容納一個帳篷了。一位白髮老先生走出來,見我們找尋營地,快手快腳地將自己個人帳篷的區域讓出一邊,湊合著邊坡一小塊空地,讓我們有棲身之地。隔天早上,老先生主動找我們攀談,說他即將下山,背包裡還有幾份登山專用的乾燥食物包,問我們有沒有需要?
只要願意上路,宇宙會賜予豐美的風景,不見得是自然本身,更多在於人無條件的互助。它往往意想不到而且天外飛來──初始常被感動,直到我們承認:這是常態。美西太平洋屋脊的健行文化,在民間長年自發性的各種鼓勵下,有它迷人之處:比如補給處的“Hiker Box”(供往來健行者自由拿取多餘的食物和裝備)、比如因積雪或火災致使步道中斷時自動出現的接駁車與臨時資訊提供、比如規模完整而龐大的在地支援組織、比如無數路上陌生的熱情與大方地贈與……在在令習慣台灣登山而必須自立自強的我們感到驚嘆……原來作為背包客是得寵的?彷彿只要背包上肩,踏上太平洋屋脊,就是他們眼中的英雄。
二、獨立與共享
(請見雜誌)
三 台灣意識
(請見雜誌)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