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說起他們童年時期在美濃看戲的一堆記憶,
拉拉雜雜,呱啦呱啦。

老爸喜歡看撮把戲,小時候他會帶著板凳去看戲。
搓把戲的小販會從外地來,在各個庄頭走唱,
說是唱戲,其實是賣藥賣雜貨,
他總是要等很久等小販把要賣的東西都介紹完,才聽得到唱戲。
以前,巷子口的伯公廟會做布袋戲,一做就是一個禮拜,
爸爸都會跑去看戲,非常熱鬧,
常常看人家攤子上的香腸流口水,口袋卻沒有摳摳。

媽媽說,小時候為了看美濃橋下的二月戲,
外婆會從中正湖(外婆家)帶著他們走到鎮上來看戲,
在被告知可以一起去鎮上看戲後,她就會開始期待。
二月做大戲,熱鬧滾滾,彷彿全美濃的人都集中到橋下,
黑壓壓的一片人,到處都有吃的喝的叫賣的。
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明明路就是那麼遠,她也願意走。
喔,以前還有皮影戲喔,我們客家話叫紙影”()
就是用紙片做的人哪,晚上用紙影在台上演戲,很神氣。

父親和母親,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這些戲曲在自家庄頭哪些角落上演,
就算物換星移人事全非,他們也還記得是在哪個地方。

而我的父親母親會想起這些,
只因今天黃昏來到美濃第一戲院前,看我們這一輩做戲。
結果五十年後,回到戲院前看女兒表演,
爸爸跑到「美都戲院」,跑錯了,
戲院早倒下,甚麼都沒有,才又找到第一戲院來。
媽媽說,她小時候進去第一戲院看過電影喔,
看〈梁山伯與祝英台〉,
齁,那時這電影轟動全台灣,美濃連續上演了好久好久啊!

第一戲院也早已荒廢好幾十年了,
但這天,我們確實是在這兒做戲。
雙親為看女兒表演而來,不料卻撞見更多自己的童年。
從一開始踩高蹺的小丑敲鑼打鼓喊看戲開始,引出撮把戲藝員。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撮把戲,第一次學〝撮把戲〞這個詞,
也是第一次真切體會到原來聽得懂客家話這麼吃香,
原來客家戲曲也這麼黃、這麼搞笑。
[  註:"撮把戲"為運用客家曲藝、戲曲,以及各式雜技,達到聚集觀眾,
販售商品藥品,賺取報酬之目的的民間賣藥團。以上資料摘自客家數位館]

那個年代離我很遙遠了,只有在看電影或小說情節才有。
關於台灣農村的戲台以及廟會,大家一起來看戲的熱鬧場景。
我沒想過有一天在這裡真的實現。
即便自己是演員,也那麼投入於看撮把戲。
表演者抓緊紅鼻子用力吹氣,兩側赫然飛出塑膠充氣的綠鬍子時,
我像孩子一樣拍手大笑。
爸爸說,看著孩子們坐在地上看戲的模樣,
他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那個樣子。

瑋傑和米莎就為了唱15分鐘的歌就這麼跑()美濃表演。
這年頭不流行老派山歌了,我輩用母語作自己的歌,
唱出新一輩的聲音,唱出新世代的客家風景。
完全不同於演唱會,鄉土與在地氣息濃厚,
不只有歡呼,還有調侃,
無論歌者或聽者,都真心為這久違風景而發出嬉笑怒罵。

鍾喬老師喜歡做民眾劇場,我們沒建舞台,第一戲院成為最佳背景。
手繪看板的時代已過去,今日放映的大公布欄上,
張貼了一張超大的輸出海報(耗費了應該有10個人去貼吧~)
〈挖石頭的老人〉說的是鍾理和與平妹的故事;
下期放映的看板上,則貼上〈走溪的女兒〉演出告示,
為現代年輕人走溪找自己的詩歌展演。
幾個攤位義不容辭出現在現場,自創老派復古趴農藝市集
攤販十分用心以復古裝扮現身,不同於從前辛苦時代小販沿街叫賣,
現在可是看戲到一半還可能收到攤位請客的食物。
(烤魚乾好好吃啊~~~)

其實戲演得好不好已經不重要了。真的。

好幾次,我偷偷迴望場上,
靠著圍牆的阿伯、坐輪椅的老人家、水泥地上的孩子、
穿花襯衫的伯母、牽著子女的外配、戴草帽的年輕女孩……
人們扶老攜幼,真的匯集到戲院前來,
傍晚時分,樂聲悠揚、人聲絮雜,表演者混在觀眾群裡,
自攤販飄來陣陣的咖啡香、茶香……孩子舔著冰淇淋吃著,
那個畫面,真的迷死人了!

我想,阿公阿嬤年輕的時候,一定也就是這麼看戲的吧。
我阿嬤最喜歡看戲了。
生活再苦再辛勞,還是要去看戲。
爸爸說,因為種田很辛苦、讀書很無聊啊~
有戲,他什麼戲都好!

於是晚餐時分,
我看著雙親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們童年時期的戲院和舞台,
想起連日的奔忙,好像也說不上什麼疲累了。
不專業的演出,卻開創了空前絕後的風景。
就算表演出槌又如何?
那種滿足,不是個人的滿足,
是集體的,集體空洞且幽深的記憶被填補,一點一點、一點一點。
第一戲院就在這個早上與黃昏,被鄉親父老的群聚震醒、復活,
我想,它一定非常高興。

謝謝伯公保庇和天公護佑,
這麼大方賞一個陰涼不熱的天候給我們。
謝謝參與演出的所有工作人員與觀眾,
能夠回到美濃來,真的很好。
大家能聚在一起,真的很好。





崇鳳 2018.09.30 於美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