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歡樂的咖啡館]

photo|與內文完全不相干


    學生時期,我喜歡泡咖啡館,聞著咖啡香、蹲在玻璃櫃前看甜點,讀書、或者發呆。只是學生時期窮啊,39元咖啡是我唯一的選擇。可那咖啡明明不好喝,我卻又愛一室磨豆的香氣,所以我只聞咖啡,卻永遠點咖啡以外的東西。

    出社會後,我就很少上咖啡館了,不穩定的收入讓我與咖啡館漸行漸遠,我以為泡咖啡館不是我的權利。

    返鄉以後,我不是在家裡寫作,就是上圖書館。與此同時,另一位美濃女兒回到家鄉,與老公在鎮上開了一間咖啡館:「慢熟」。我看著他們從無到有,看著咖啡館的氣質如何滲入這小鎮轉化這小鎮,慢慢地,憶起了年輕時對咖啡館的熟悉與熱衷──我原來如此渴望身邊有一間咖啡館陪伴。

    尤其是在美濃,這勤勞節儉的客家農村。

    返鄉女兒Mindy是甜點師,女婿舜子則為咖啡師,他們過去在高雄市開咖啡館,因兒子的誕生決定回返農村,更接近鄉土,卻也更富挑戰性。

    農村欸!農村裡的咖啡館,是要怎麼生存呢?農民不會沒事上咖啡館,鄉民也沒這個習慣,慢熟一杯咖啡或一塊蛋糕,平均要價150元(可以叫三碗粄條),之於苦幹實幹又不重休閒的美濃人來說,上咖啡館未免也太奢侈。

    可是這咖啡館很特別,小小一間,卻細緻用心,獨有的品味,是這小鎮沒有的氣韻。它不走平價親民的路線,也不是精美裝潢高規格那種,他們只是專注地手沖咖啡、認真做好每一份甜點,並結合本地小農產品,有時還推廣在地活動,這樣而已。

    因為咖啡好喝、甜點雅緻,所以值得這個價,也把這優雅的氣韻帶給農村。它自成一格,不迎合也不委屈,每週只開四個下午,我因此覺得這間咖啡館很酷。

    某種程度而言,不是美濃在挑戰慢熟咖啡,而是慢熟咖啡在挑戰美濃。

    它確實吸引一些人前來:回家子女、返鄉青年、學校老師、外地遊客、藝術工作者、當地組織也來開會……而,那可能永遠也不會走進咖啡館的老人家,走進來為孫子買一塊蛋糕;沒有上咖啡館習慣的農夫,也被邀約來咖啡館納涼。

    「喝杯咖啡嘛!」人們對農夫說──這便是,我沒見過的,農村新風景。

    它同時也在挑戰我。我並不熱衷喝咖啡,要喝也只選拿鐵或摩卡,卻被老闆時不時分享手沖的輕鬆誠摯打動,慢慢懂得黑咖啡的醇美;而闆娘的甜點呢,只是一小塊蛋糕,我不懂何以吃下去有幸福感?那是純米蛋糕,使用當地友善耕作的米,交融她對烘培的赤誠與愛。

    那是吃得出來的。

    某天便發現自己變了,我會上咖啡館,也能泡咖啡館了。有時,返鄉兒女在這巧遇,低低絮語曲高和寡的孤獨;有時新移民相約於此,閒聊創業大不易……有時,有時,有時。

    我在這裡遇見不同的青年,各有原由搬來美濃,這咖啡館於是成為一個大寶箱,誰說台灣的濃青小鎮,沒有歐洲的閒逸風情?

    那是一種極其安靜的滿足,我找回了泡咖啡館的自在,就在一個傳統保守的客家庄,一間小小的慢熟咖啡


                                                        2019/01/08  小農共食

                                                        2018/12/15  耶誕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