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花蓮,我即將返鄉美濃那一年。在花蓮吉安健草農園中,闆娘摘著某香草的葉子,和我閒聊,忘了我說了什麼,但她回應我的那句話,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

「蛤,會有人不喜歡植物嗎?」

她說得那麼天經地義,彷彿全世界的人類都跟植物相親一般。我心底的OS卻是:「不是,人們對植物還談不上喜歡,是多數人對植物沒什麼感覺。」

樹就是樹,花就是花。可以玩弄、可以吃、可以砍來做椅子。沒有用途的話,是擦邊的風景。不熟悉。可能很多蚊蟲。以上。

我能記得那句話到現在,是因為我明確地感受到:闆娘與植物很要好,那種要好很珍貴──命中了現代人與植物之間深重的失聯。

多年後,我讀到「讀懂植物,就能讀懂這個世界。」來自《食光者》。

文學女如我明明不太能閱讀科學討論的書籍,但最近很奇怪,看到許多應用諸多科學理論並創新思考的專書,愈讀到後面,愈熱血沸騰。

作者柔伊‧施蘭格是負責報導氣候變遷,世界各主要媒體的特約撰稿人。她訪談了非常多植物科學家,如實綜合報導了各種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針對危機應變的策略性反應。書裡有大量的實例(多為西方植物)。並指出,植物對”聲音”的敏感度超乎我們想像。

只因為植物的生存思考(喔,先別急著跟我爭辯植物會不會思考)全然不同於人類,那是一個異次元世界。有時我們若要理解植物的決策,比如銀杏為何變性,若用人的目光去形容:

「包括蘭花、歐洲山楊、草莓、親蟻植物,以及銀杏在內的這一切,帶有一種明確無疑的酷兒性質,一種肉慾糾纏,毫不理會性別的二分,也跨越了物種的藩籬,並以近乎歡快的姿態藐視異性戀本位的繁殖模式……」

比如他們討論植物的揮發物質──用人類的語言說──用於溝通的那些化學物質。「把植物的生化合成形容為一種『語言』,而化合物的各種複雜組合則是直物的『詞彙』,那麼,氣味當中各種化合物的組合和比例可以說成是『句子』。」,於是乎,「在那個意義上,那就像是說話一樣。」

但我們不能說植物會說話,這只是文學上的擬人法、譬喻法,一點都不科學。

如果我們不真的懂、又或不真的相信植物本身即自成一格宇宙呢?《食光者》以大量實例和訪談報導呈述一個事實:即人類永遠用自己的目光詮釋所有生命。植物到底有沒有智慧、有沒有意識,我們說了算,人類的標準,只適用於人類。


「在植物與昆蟲的互動裡,植物理當是被動的能動者。不過,吉亞諾利很快就發現植物所做的事情『遠遠超出理當發生的狀況』。吉亞諾利想知道我有沒有聽過植物如果遭到昆蟲啃食,就能夠發送化學訊號召來那些昆蟲的天敵,把那些昆蟲吃掉……」


「早期的小麥農夫都是徒手拔草,而會把黑麥(雜草)拔起來丟掉,以便作物健康。所以有些黑麥植物為了求生存,開始把自己的外型變得更像小麥……只有厲害的擬態者能存活下來。結果,黑麥因為擬態得太過傑出,終究也變成了一種作物。」


關於探討植物有無智力,作者說:「我相信複雜的社會性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一種集體智力,這種智力……傾向做出對群體有益的選擇。所謂智力,就是有能力從自身周遭環境學習,並且做出最有助於維繫自身生命的決定。」

「我們如果改變了大家對於植物的觀點,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英國愛丁堡科學家特瓦伐斯這麼跟作者說。

「一棵樹或任何一株植物在生命中面臨的艱困挑戰實在難以低估。每一株植物的存在,都是運氣和智謀不可想像的成就。你一旦知道這一點,就不可能會忘卻。你的心智會因此開啟一個新的道德區塊。」作者寫道。


你的心智會因此開啟一個新的道德區塊,

你的心智會因此開啟一個新的道德區塊,

你的心智會因此開啟一個新的道德區塊。


而我無法想像,如果我們真心認為植物擁有智力、賦予尊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不敢想像,也許人類的經濟模式會改變──於是我懷疑我們”必須”認定植物是沒有智力/意識的,以便合理化我們的所作所為。

而我多麼期盼,那無法想像的未來到來。若不能想像,便意味著有一塊人類智性和心性尚無法觸及之處。

「歸真結柢,植物是否擁有智力其實是一項社會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科學將會持續發現植物的能力超乎我們想像,但我們其他人將必須看著那些資料而得出自己的結論。我們怎麼解讀這種新知?我們怎麼把這種新知納入我們對地球生物所懷有的認知?這才是令人興奮的部分。」


我們怎麼承認人類的狹隘和面對自己的自大?


「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什麼也不做;另一種則是改變我們與植物的關係。植物要怎麼樣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關注?在什麼狀況下才會被納入人類的倫理考量當中?……我們必須選擇要不要接納這項事實,接納植物的真實面貌。」

食光者太浩瀚了,它們就在窗外、路邊、公園,無聲存在,以光為食,釋放氧氣。我們的眼睛什麼時候能夠低下頭,注視它們,以它們為師為友,而不覺自己瘋癲或幼稚?

於是我又想起離開花蓮那一年,闆娘的綠手指摘著葉根,香氣淡雅四溢,她抬頭問我:「咦,有誰會不喜歡植物嗎?」眼睛瞪得大大的。


它們向著光生長,億萬年沉默迎向太陽,令我感佩以及沉靜。


#食光者

#平安文化

#植物學